【提案】加快株洲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自1992年我市成立株洲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来,已建成10个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其中株洲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产业园区中排名第23位。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76.5%,应交税收收入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3.7%,产业园区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调研中发现,我市的产业园区相对于其他发展更好更快的园区,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表现为管理体制不顺畅、行政化色彩过浓、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用人机制的行政化、薪酬机制的固态化、考核机制的陈旧化。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带来了低效、重复、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二是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表现为“七重七轻”,即:企业引进中重数量而轻质量、重近期目标而轻长远目标、重政策出台而轻政策兑现、重外地项目引进而轻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在园区发展中重规模效应而轻集约效应,忽视高科技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在考核中重 GDP 的产出而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在园区服务中重项目短期落地而轻项目长期服务。三是园区硬环境和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表现为园区土地供给不足,项目建设审批时间过长,综合服务平台未全部建立并开展服务,服务水平和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专业人才缺失,企业用工难、融资难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为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推进我市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出如下建议:
按照市委〔 2018 〕 9 号文件精神,切实落实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组织架构,明确以园区所在地主要领导牵头,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用发展的理念,充分赋予各园区人财物管理权限,严格落实与权利相配套的主体责任;以科学的态度,完善绩效考核目标办法和园区职工薪酬奖惩办法。
各园区要大力推进以效益论英雄的系列改革,不断提高园区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土地使用效率、劳动用工效率、产品质量效率、投入产出效率、资金成本效率等,以蕞小的资源消耗获取蕞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科学设置企业发展考评指标体系,让实实在在发展的企业能公平地享受到政府的各项政策,以落实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国家战略为指引,提升我市产业发展水平。
企业生存发展,与政策环境、基础建设、科技环境等息息相关。因此,支持园区发展,要系统性的优化各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完善园区公用配套设施,加快道路交通、水电气、环保、学校、医院等硬环境设施建设;二是建立系统的企业扶持发展机制,如:校企联合通道、企业融资通道、人才引进通道、政企信息反馈通道,落实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等;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并充分发挥园区服务平台的功能,认真落实“蕞多跑一次”惠企措施,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建立园区内企业不受外部干扰的自由发展新模式,加大各类惠企政策宣传和解读,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