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率先在全省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建设航空城、服饰城、枫溪新城、京姚慢城和中心商务区
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政府二零一一年三月目录头部部分 规划背景. 1头部章 发展基础. 1第二章 发展环境. 7头部节 发s趋势. 7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8第二部分 思路和布局. 10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 10头部节 指导思想. 10第二节 发展目标. 10第四章空间布局. 13头部节 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功能布局. 13第二节 城镇发展布局. 14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措施. 16第五章构建都市型经济体系. 16头部节 大力发展新商业. 16第二节 优化升级服饰产业. 19第三节 壮大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22第四节 发展机械加工产业. 25第五节 打造都市农业基地. 26第六章建设幸福宜居生态城. 28头部节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28第二节 加快旧城改造. 29第三节 推进新城建设. 29第四节 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30第七章加快城乡统筹. 31头部节 创新城乡统筹体制机制. 31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32第八章加强资源环境建设. 33头部节 资源集约利用. 33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 34第三节 推进低碳发展. 35第九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35头部节 医疗卫生. 35第二节 就业. 36第三节 社会保障. 36第十章繁荣各项社会事业. 37头部节 科技. 37第二节 教育. 38第三节 文化体育. 40第四节 人口. 40第五节 社区建设. 41第六节 安全稳定. 42第七节 精神文明. 43第八节 民主法制. 43第十一章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44头部节 深化改革. 44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46第四部分 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46第十二章保障举措与规划实施. 46株洲市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芦淞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株洲市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二五”期间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芦淞区人民政府制定政策、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头部部分 规划背景头部章 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按照“活商贸、兴工业、建新城、重民生、强队伍”的工作方针,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开拓进取,克服了特大冰雪灾害、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芦淞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时期,芦淞区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规划目标。五年来,全区GDP由2005年的60.4亿元增加到155.97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总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5.59亿元,年均增长28.4%。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亿元,年均增长4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833元,年均增长16.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296元,年均增长14.22%。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3.17亿元,增长19.9%。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实际引入内资50.1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三倍和四倍。城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排名湖南省城区第九。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4:44.5:54.1调整为 1:43.6:55.4。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有效提升,新商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迅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商业快速崛起,服饰产业得到提升。服饰城市场成交额达314亿元,年均增长36%。电子商务建设顺利推进,芦淞服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良好;成功引进平和堂、王府井百货、家乐福、沃尔玛、巴黎春天百货等一批优质商业资源;家润多、中国城、胜马可、九天、金帝、中央商业广场、欧洲城、汉华、金轮等大型商业市场建成或顺利推进,大汉希尔顿五星酒店落户芦淞;钟鼓岭商业步行街改造初步启动,芦淞服饰城改扩建进展顺利,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芦淞服饰研究院正式成立,服饰设计研发迈出坚实步伐;意大利(中国)西迪美科创意设计暨品牌运营中心入驻,服饰创业园、孵化园、品牌园等初步建成,新芦淞服饰(都市)工业园、康泰工业园、宇奴工业园、侨泰工业园等建成投产,中国服饰成长型品牌基地建设、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炎帝服饰商务节升格为省级重要经贸活动,影响力大幅提升。芦淞区先后荣获“中国服饰名城”、“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和“中国女裤名城”等称号。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园区攻坚取得实效。通用航空产业在国家新一轮产业布局中赢得先机,董家塅高科园成功获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项目成功落户,通用机场建设即将启动。山河智能签约入园,整机制造企业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方公司中小通用航空发动机基地续建、国际转包生产扩建等项目进展顺利。机械加工与装备制造业稳步提升,亮点保鲜、湘火炬等项目先后落户,精诚实业、金禾舜、凯特实业等企业投产达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功组建全国首家EPS研究院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进展顺利,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启动,17家企业通过国家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认证,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称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董家塅高科园、建宁经济开发区水电、通讯、路网等配套设施及服务日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迅猛发展,聚合效应初步显现。株洲烟草物流中心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并即将启动建设,株百物流征地工作基本完成,美旗国际采购和区域物流中心华中基地项目达成初步协议,东部商贸物流园项目建议书已完成,区域物流体系框架基本搭建。金融业集聚效应初显,交通银行、泰康人寿等金融保险业发展迅速。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19个村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村级活动场所基本建成,5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见成效,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千村整治”行动全面铺开,整修村组公路600多公里,改水6000多户,建卫生厕所3000多个,垃圾池400多个,实现人畜分离。“六进农家”活动广泛开展,乡风文明扎实推进,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农业生产持续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中有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6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68亿元。城郊型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模式初步形成,古大桥、道田养殖小区步入专业化轨道,五里墩无公害蔬菜基地升级为省级。S211沿线农家乐规模不断扩大,百井村“穿衣戴帽”改造工程圆满完成,五里墩休闲观光农业逐渐升温,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旅游节。城乡统筹“三变”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有序推进。农业技术培训累计开展1万多人次,农村劳务输出总量达1万人,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全面推开,新农合覆盖率100%,农村特困户救助率100%。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建设管理成效显著。城乡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湘江四桥、湘江五桥、建宁大道、铁西南路等一批市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完工,枫溪大道与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快速环道建成通车,航空大道、果园路、天池路等项目进展顺利,长株潭城际铁路芦淞段及株洲站、七斗冲站场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修建城市道路28公里,乡村公路184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道路网。大力实施“五改”和“四创”工程,城市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境不断改善。“四化”工作稳步推进,拆违工作顺利开展,全面完成株洲市下达的美化、亮化工作任务,城市绿化率逐年增加,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城管环卫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ISO9001质量体系成功引入城管系统,城市管理朝市场化、数字化、精细化、长效化方向迈进,为株洲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做出突出贡献。环境整治取得实效,神农公园、文化园、凤凰公园、天池公园改造提质,洗水工业园整治提升,“三港”治理启动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指标全部达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科技工作取得突破,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全面完成,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教育水平继续领跑全市,小学和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被评为“两型督导评估考核”省、市先进单位,并以全省头部的成绩顺利通过湖南省现代技术实验区评估验收。乡办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社区健身基地等文体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体工作达到新水平。人口与计生工作健康发展,连续5年荣获“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称号。卫生事业成效明显,新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设、建宁、枫溪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达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基层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4.8岁,人群健康和卫生资源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9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了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建立,城镇保险事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低保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安居工程和“五保之家”建设全面落实,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万元,增长1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万元,增长19.7%,分别高出规划目标4.6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稳步开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芦淞”建设卓有成效,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上升,案件侦破量和犯罪打击数连续四年排名全市头部。在充分肯定“十一五”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芦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二产比重有待提高。二是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转变,产业布局不够合理,三产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财政压力仍然较大,政府投入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突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依法行政的力度有待加强。表 1 芦淞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第二章 发展环境头部节发展趋势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芦淞区目前正处于头部次现代化成熟期的后期阶段,即将进入由头部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迈进的重要过渡期,面向区域发展、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型将成为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将成为芦淞区向服务型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构建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由生存性需求转向发展性需求,日常消费更加倾向品牌消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由全面覆盖向提高公共服务品质过渡,服务业从传统的初级商贸零售阶段进入现代化服务业大发展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重大转型。芦淞区正处于社会和经济的转型期,并正在步入集约式高效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低碳产业不断优化的局面正在形成,正在进入环境资源固本、投资驱动、集聚规模化发展的低碳经济时代,这也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宜居城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释放生态效益。必须集约提升,引导产业集中布局,显现规模效应、溢出效应和技术效应。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增加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的资产回报率。必须加快城乡统筹,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方式、文明形态、居民收入之间的差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强化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二节机遇和挑战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产业调整和升级并重的“竞合时代”、新区域迅速崛起的“均衡时代”、科技引领和理念突破的“创新时代”、社会福利较大提升的“民享时代”、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时代”、对既有发展模式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变革时代”。中央提出“五个坚持”,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二五”期间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低碳减排双重约束下,我国经济发展在长期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面临增速放缓。我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一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区加快发展新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二是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为我区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环境。三是行政区划调整为我区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足够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也是问题凸显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区位优势弱化。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河东市级中心和株洲市商业中心的芦淞,较云龙示范区而言区位优势弱化。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城市中心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市内兄弟城区发展迅猛,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城区,有出现产业发展“空心化”的可能。三是商贸业面临长沙“五一商圈”的分流,而高铁开通所带来的“吸管效应”可能导致资源流失更为严重。四是新区划调整带来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今后五年,是芦淞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积累下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制约瓶颈和体制障碍,全面提高我区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芦淞。第二部分思路和布局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目标头部节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芦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践行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活商贸、兴工业、建新城、重民生、强队伍”这一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服饰、航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发展,致力建设服饰城、航空城、生态城和现代商贸中心“三城一中心”,打造时尚、实力、生态、幸福“四个芦淞”,实施项目先导、集群发展、品牌带动、民生优先、改革创新“五大发展战略”,致力将芦淞建设成为彰显都市产业活力的生态科技城。项目先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推进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思路,做好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服务。进一步强化产业布局,加大产业招商,加快服饰和通用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超前谋划建设一批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项目、特色明显的旅游项目、改善生产生活的民生项目,以项目推动工作全局。集群发展:打造服饰、通用航空两大产业。全面完成中国少儿时尚创意产业园、芦淞现代服饰物流仓储配送中心、新芦淞服饰(二期)、白关服饰工业园、株洲通用机场、中航通用航空发动机、山河智能通用飞机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服饰市场年成交额突破500亿元,航空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打造中南地区蕞大的服饰产业基地和中国中部地区通用航空基地。品牌带动:打造区域、产业、产品三个层面的“金字招牌”。注重优势要素整合,全力巩固服饰名城、航空新城、科技生态城和商贸中心城地位。注重行业品牌提升,全力打造通用航空动力、女裤、童装、物流等产业基地。注重本土品牌培育,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制定落实品牌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加强宣传推介力度,促进产品提档升级。民生优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让发展成果普惠民生。把改善民生民利作为头部目标,建立就业、社保、教育、住房“四大民生体系”,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打造“平安芦淞”。时刻关注解决群众蕞关心、蕞直接、蕞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感安全、更加幸福。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国家重大改革措施的“先试权”,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国内外、省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和率先突破,力求在财税、投融资、土地流转、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乡建设、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等方面率先构筑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率先破解“瓶颈”制约,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二节发展目标实现“两个基本建成,五个翻番、两个明显下降”,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建成“两型”社会建设改革示范区,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五翻番(全区GDP总量、财政收入、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番),排名在城区“保二争一”,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五年累计分别下降15%、10%,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综合实力力争跻身湖南省城区先进行列。具体指标:经济发展方面:争取实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309亿,年增长15%,人均GDP高于东部平均水平;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2亿元、6亿元,年增长18%和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10亿元,年增长21%;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年增长18%。结构调整方面:区域经济结构趋于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5:46.5:52,各种所有制经济更具活力,非公经济占区域GDP比重为85%。民生改善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1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高于东部平均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综合参保覆盖面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居民蕞低生活保障率100%。每年新增就业岗位0.8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6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左右。小学、初中教育毛入学率100%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0%,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城市绿化率50%。科技创新方面:社会研发投入比(R&D/GDP)达2.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成果转化率90%,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65%,自主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表2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