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高新区:延伸科技创新“触角”打造株洲首家“科创飞地”
株洲高新区:延伸科技创新“触角” 打造株洲首家“科创飞地”
(通讯员 王娜)株洲产业高质量发展迎来重磅“参与者”。4月29日,随着株洲高新区离岸孵化器在长沙凯乐微谷产业园揭牌,标志着株洲市首家“科创飞地”落户长沙。株洲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天元区委书记周建光,凯乐科技总经理朱俊霖,天元区区长姚永告出席签约仪式。
异地研发孵化、驻地招才引智。突破了地理局限的株洲高新区,正矢志不渝地追求创新驱动,在践行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和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走出适合自身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子。
解决短板,试水“科创飞地”新模式
所谓“科创飞地”,是通过协同创新、人才引育、离岸孵化、成果转化等方式,推进人才、科创项目的双向流通,在区域产业协同中巩固自主能力。
从现实层面来说,株洲高校数量较少,研发人才有限,与长沙比还有较大差距。但株洲工业基础好,产业工人素质高,能较为轻松地组织开展规模化生产。
崭新明亮的展厅内,几张台球桌大小的桌子,上面分门别类放着射频信号电缆、连接器及组件通讯关键材料。
这是“科创飞地”首家入驻企业深圳金信诺的当家产品。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深圳金信诺一直致力于细分领域产品创新及技术引领。2020年,该企业将5G核心网研发项目,入驻离岸孵化器一期。
目前,该企业研发人员占据总员工数的70%,均来自国防科大、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重点高校。“孵化器位于岳麓大学群,招智引才就有了优势,企业研发自然变得高效了。”深圳金信诺董事长殷宇剑说。2020年8月,该企业投资约3000万元,通过该模式,项目进度飞速发展。如今该技术研发成熟进入商用和大规模产业化,投产后预计营收超7000万元。
补短板,解决像深圳金信诺这样的人才难题,株洲高新区从2019年开始,便以重大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下大力气探索“科创飞地”模式。
2020年8月起,株洲高新区试水“科创飞地”模式,联合有着专业人才背景的湖北凯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乐科技”)、通过“在长研究+株洲制造”模式,在长沙设立研发基地,在株洲设立产业化基地,吸引了广东新劲刚、中路股份等上市企业、电子中型企业和孵化项目资源,初步构建起“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
四方共建,打造“科创飞地”新标杆
签约会上,四方合作的共识相当强烈。
“此次孵化器是共建合力,我们有信心,未来三到五年能培育出多家科技类上市企业。”
“有了人才,企业的研发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将生产安心放到高新区。”
此次签约,也标志着株洲高新区“科创飞地”探索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通过前期探索,此次签约,除凯乐科技外,株洲高新区还与长沙高校科研人才背景的德雅华兴研究院、株洲科睿管理公司联动,将围绕国家重点支持的各类高科技项目及“卡脖子”工程,通过项目孵化、产业导入、项目投融资、资本市场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助推该离岸孵化器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入驻高科技企业超过100家、科研成果不低于100项、产值超30亿元的目标。
“通过支持湖南本土研发实力雄厚的规模企业入驻,吸引海内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熟后转移到株洲进行产业化发展,推进两地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协同互补发展。” 周建光表示,未来,株洲高新区还将引导在离岸孵化器中孵化发展至一定规模的企业,搬迁至株洲高新区加速升级,转化科研成果,形成集群效应。
目前,该孵化器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家电子信息、应急安全等相关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孵化项目资源,株洲高新区也正在新马工业园打造应急安全产业基地,围绕与上市公司凯乐科技的合作作为基础,聚集一批具备应急安全等产业属性的上市公司、优质中小型企业以及高精尖技术团队和项目。
产业赋能,驱动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面向“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延伸科技创新“触角”,打造株洲市首家“科创飞地”,是株洲高新区先发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体现。
2020年,株洲高新区专利授权4097件,同比增长3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79件,同比增长4%。有效发明专利4913件,同比增长17%,为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能。
高企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冲锋队”。近年来,株洲高新区建成了高企后备培育库,加大高企培育力度,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实力强、注重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高的优质企业。按照相关政策,株洲高新区对当年新认定的高企,一次性给予7万元补助;重新认定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万元补助。
早上乘直通车来到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下午乘直通车返回家中,已成为傲英创视5位来自长沙高校博士的日常。来株洲工作两年,往返于株洲和长沙园区直通车,为他们专心研发提供了不少的方便。目前,他们组成的自主研发红外搜索跟踪一体化光电雷达系列产品团队,正致力于打破该项产品国外垄断。
在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内,包括傲英创视、嘉诚科技等10多个公司和项目,均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长沙高校教授、博士参与。2018年起,株洲高新区开通上述区域的跨市免费通勤车线路,通过定制化服务,解决人才通勤问题。运营两年多来,每天惠及免费乘车人数达400人次,极大推动了株洲高新区校企合作,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的工作。2020年,株洲高新区人才引进逆势增长,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增长分别高达160%、120%。
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一直困扰着高端产业发展。 近年来,株洲高新区吸引了中科(湖南)先进轨道交通研究院、株洲陕研新材料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依托国内外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及科技人才优势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合作平台,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均有涉猎。
引进来也走出去。株洲高新区园区与美国加州“硅谷”、西雅图“云谷”及德国“碳纤维谷”建立“四谷”联动机制,合作建立离岸创新中心,在招才引智、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更多精彩内容进入 [科技频道]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