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出圈”跃高地
回首去年9月,亲临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要继续抓下去,抓出更大成效。”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在前所未有的良好形势面前,在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机遇面前,株洲牢记嘱托,以更高质量、更大格局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与兄弟市州携手同心,奔向新时代的新高地。
从“区域规划”晋级“国家战略”,经过多年探索,今年,长株潭一体化终于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
新的战略机遇,需要更大格局的思路举措。株洲全方位融入一体化发展,需要强有力的统筹规划。为此,株洲进一步完善领导架构和工作规程,与省长株潭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一月一调度、一月一上报的衔接机制。
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株洲市委、市政府以“十同”为主要抓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全方位谋划精准融入路径。市委书记曹慧泉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株洲要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担当作为,为长株潭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株洲力量。
追梦一体化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株洲主动出击,推动各县市区、各部门深度接轨蹄疾步稳:
石峰区与长沙县、湘潭县等7区县签署区域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共同发布产业发展一体化等5个方面34项任务清单;株洲经开区、石峰区、荷塘区、芦淞区与长沙县签署“4+1”合作方案;三市科技部门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科技合作协议》……从各县市区到产业园区,从各单位到协会,目前,三市已在人社、医保、公共法律服务、产业协同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合作关系,实现多层次的融合接轨。
9月1日,清水塘生态新城,三一石油智能装备项目部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厂房交付后,该项目将尽快调试投产,填补省内能源装备的空白。
而在不久前的8月5日,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生产车间,一台台风电机舱整齐摆放着,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作为整机研发制造企业,风电事业部每年供应链采购中,长株潭本地化金额占总采购额接近50%。
一次次合作背后,是长株潭一体化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雄心与信心。株洲依托在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领域形成的产业优势,加大与长沙、湘潭方面的产业协同。以一个个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方式,促使三市之间协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在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的激光增材实验室,毕业于中南大学的研究生彭凯,正和一帮同学围着一堆粉末做研究。
2019年毕业即从长沙来到株洲,彭凯看中的是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的“国字号”平台。两年时间,以彭凯为代表的一帮“90后”,不仅开创性地将激光增材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还成功研发出系列产品并量产应用。
对于居民来说,一体化发展的蕞直观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乘着一体化发展的东风,株洲内外兼修,统筹推进各项民生实事,使高质量一体化成为高质量民生的坚固基石。
目前,长郡株洲云龙学校已正式开学,株洲雅实学校、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也相继招生;长株潭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正在筹划推进,推动湘雅优质医疗资源直达株洲。
此外,株洲还推进322个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掌上“一件事一次办”,三市医保参保人员异地看病、买药、办业务无障碍。
当然,要真正融城发展,还要靠四通八达的路网拉近三市的空间距离。目前,长沙、株洲、湘潭间的快速交通主干道芙蓉南路、洞株公路、潭州大道已陆续通车,配套设施将继续完善;株洲云峰大道对接昭云大道、华强北路对接长沙机场联络线年内开工,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快进”。
畅通的基础设施,带动产业、人才、资金等快速流入。全省规划布局的3个融城示范社区之一——云龙融城未来社区已有三宗工业用地挂牌成交。接下来,这里将重点打造高端人才社区、大数据产业园、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四个部分,成为长株潭高端人才创业创新基地。
放眼未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一个产业更强劲、交通更顺畅、生活更便利、生态更优美的长株潭都市圈,正在中部崛起。
三市中,株洲工业基础雄厚,区域创新能力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乘势而为潜力无限。
立足当下,株洲如何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把握“高质量”的目标取向,把握“一盘棋”的实践要求,在融城进程中主动担当作为,这不仅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殷殷期盼,更是人民的热望。
我们期待,我们坚信,株洲能在这个跨时代的融城进程中,把握定位,发扬优势,只争朝夕,有所作为,与长潭两地既鼎足成三,更合三为一,为长株潭一体化贡献更多的株洲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