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名城到科创新城:株洲的转型之路
株洲,这座曾以制造业著称的城市,如今正大步迈向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各种数据表明,株洲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表现已成为全省的佼佼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五年居湖南省首位,六家高新企业在省“百强高企”中占据前十,并且在2024年前十个月,签约了71个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总合同投资额高达233.9亿元。这一切,无疑彰显了株洲作为中国动力谷的实力与潜力。
从传统制造向科技创新的转型,株洲的路径体现出一种务实而温情的发展策略。为了呵护初创企业,株洲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力求通过“大胆”的资本投入和及时的支持来增强初创企业的信心。举例来说,湖南德智新材料有限公司在初创阶段获得的300万元资金,不仅给予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信任和信心。这种政策背后的理念,就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得一个又一个初创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2019年以来,株洲市便出台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系列政策,为初创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技基金、创业大赛等多种措施,株洲近几年已经帮助众多企业走出了困境,获得了成长。德智新材的成功便是蕞好的证明。在2024年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该企业斩获了成长组一等奖,而其早在2020年参加的地方创业大赛也为它的成长奠定了基础。这一理念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还激活了整个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株洲的老产业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生。以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为基础,株洲市探索出了一条“产业裂变”的道路。通过各类技术、产品的创新与转化,株洲不仅保留了传统产业的优势,更向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兴领域扩展。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为例,其核心产品在市场上持续领跑,蕞近几年更是成功转型进入新能源赛道,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储能系统的出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也让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这种裂变中,株洲很大程度依靠了一种“同心多元式”的创新模式。这里的龙头企业通过技术平移和产业链延伸,辐射出一批新兴产业和企业。例如,中车株洲所就通过成立多个子公司,推动电力电子、城市基础设施等多种行业的发展。这一模式不仅加速了新产业的形成,还让传统制造产业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
另外,在高校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株洲采取了“厂所结合”的创新策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技术转移的效率。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主机厂与研究单位间的协同作用,使得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近来,株洲还成立了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通过与央企的合作,为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支持。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人才的聚集,也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也正在株洲的创新中得到体现。政府鼓励通过各类赛事和活动汇聚创新资源,帮助初创企业、科技型企业找到更多市场机会,以促进社会各界对科技创新的关注与参与。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总而言之,株洲的转型之路是一个集政策支持、产业创新与社会参与的多维度协作过程。正如当初的工业重镇一片欣欣向荣,如今的株洲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的跨越与腾飞。面对未来,这座“科创新城”无疑将继续在探索与实践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充满希望的株洲,必将在中国的科技创新版图上留下更为耀眼的足迹,展现出这一片沃土的无限可能。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