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的经济新空间实现真正“融合”而非简单“结合”
当前,北斗不断拓展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湖南作为全国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三大示范区域之一,如何推动更加融合、智能的北斗应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12月2日,2022北斗规模应用高峰论坛在长沙开幕,这是在长沙举办的第二届北斗规模应用高峰论坛。国家部委和相关省市领导、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院士、学者和部分企业代表等100余人出席。
“5G+北斗”将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长沙市副市长彭涛介绍,目前,长沙北斗产业已基本覆盖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企业数量160多家,拥有中电星河、金维信息、北斗安全研究院、中森通信等一大批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北斗企业。
株洲正加快建设株洲北斗产业园。株洲市副市长王庭恺说,该园区规划面积9252亩。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407亩,已于今年2月正式开工。不到一年时间,园区已签约落地“赛德雷特卫星工厂等项目13个。签约落地的项目涵盖从芯片研发、整星制造到卫星营运,基本构建了卫星制造产业链。
作为全国第三个“北斗应用示范城市”,岳阳已形成一批北斗创新应用成果。岳阳市副市长陈阁辉介绍,2021年,岳阳北斗产业规模总产值8.7亿。当前北斗系统已涵盖交通运输、船舶管理、防汛救灾、老人服务等领域。
如何结合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北斗应用?“智能时代,‘5G+北斗’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刘经南告诉记者,解决问题需要新的基础设施,就是北斗。5G为满足未来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用户和行业的应用需求,提供了基础支撑。智能时代的“5G+北斗”可将这种生物智能赋给机器和环境,发挥机器和网络环境的智能优势。
刘经南院士是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应用领域的开拓者,追“星”五十余载。他建议湖南积极发展“北斗+服务”,可与传统服务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基于时空位置的新商态、新业态;还可以发展“北斗+产业”,为制造业向无场所经济转型提供时空位置服务,可从设计、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空间分享和时间分享,传统产业则可无需固定场所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城市研究院项目落户株洲信息港。刘经南表示,将促进北斗与株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助力株洲打造全国一流智慧城市典范。
北斗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年11月,国新办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向全球提供服务,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4690亿元,北斗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今年1至10月,长沙市北斗时空信息产业总收入超160亿元,同比增长28%(估算),拥有企业166家,其中规模企业44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
长沙金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北斗基带芯片、抗干扰芯片、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芯片研制为核心。该公司副总经理史国强介绍,相比业内主流芯片,在同等面积下,金维技术研制的目前高工艺等级的海豚三号芯片,其计算性能更强,定位更精准,以及功耗更小,应用场景的更广泛。
△“海豚三号”北斗三号高性能导航定位芯片。图/受访者提供
北斗规模应用峰会落户长沙,加上省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对于芯片及核心部件提供商而言,史国强认为,推动北斗与信息科技产业、实体经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真正“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结合”。
“凭借多年技术积累,紧抓北斗发展机遇,深耕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湖南重点北斗企业,该公司湖南区域总经理田尊华说,公司在北斗核心系统、短报文应用、地图导航等形成核心能力,将赋能其它行业领域北斗应用,提供“北斗+”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