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湖南株洲,一个美丽的山水城市,湘江穿城而过,群山环抱四周,常年郁郁葱葱。这里已发展成江南蕞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然而2003年、2004年,该市也戴上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近年来,株洲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这座美丽的城市在经济又好有快发展的同时,还原了城市秀美的容貌,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地处湖南省东部的株洲,是湖南省重点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全市370多万人口中,工业从业人员逾55万人。“一五”时期,株洲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化工厂和湘江氮肥厂等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落户株洲,奠定了株洲作为工业基地的基础,也铸就了株洲工业一度辉煌。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和投资重点的转移,再加上设备旧、能耗高、污染重、机制不活、结构不完善……种种深层次的矛盾相继出现在老工业基地。如何振兴株洲这个老工业基地?
株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清楚地认识到:株洲的优势在工业,困难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株洲工业发展的关键就是“以新治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株洲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和许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激活大型国企成为株洲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头部步棋。
从2003年开始,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激发企业活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全面推进了“以置换国有资产,有偿解除职工关系”为重点的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转型改制、产权主体多元化、主辅分离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多管齐下,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到2006年底,株洲列入重点改制计划的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株洲靠抓园区建设,夯实新的产业发展平台。这样,新平台铸就了新产业。从2001年起,株洲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2007年增加到5000万元,倾斜支持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等工业园区建设,同时争取湖南欧洲工业园落户株洲,并规划建设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逐步构建起“一园多区”的产业发展格局。
目前,株洲已经形成了以交通装备、有色冶金及深加工、新型建材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其中电力机车、硬质合金、电锌等10多种重要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
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欣喜地告诉记者,目前株洲市规模工业企业881家,比2000年增加36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4家,上市公司9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0家落户株洲。株洲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工业占GDP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在湖南省位居前列。
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城市布局不合理等原因,环境保护历史欠账多,2003年和2004年两次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株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老账要还,新账不欠”的环保口号,确立了争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减污控污的措施。
在“关”停企业治污上,株洲市委、市政府毫不手软,立下了“宁可经济发展少几个点的增长,也不给老百姓留下遗憾”的决心。从2003年开始总共关闭了30多家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对县、乡招商项目的审批,没有环保评估报告的项目一律否决。
肖雅瑜告诉记者,除了“关”之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节能减排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另一手段。2006年,株洲成为湖南省“享受国家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的城市,一场浩浩荡荡的节能减排的环境保卫战如火如荼地展开。
株洲市组织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产业项目发展,淘汰了技术水平低、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并乘势而上,在过去污染严重的清水塘地区组建了“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株洲冶炼集团公司、湖南智成化工公司成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湖南智成化工公司自2003年以来投资8亿多元,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在物耗能耗没有增加的基础上,建起了双氧水生产基地,在污染削减、能源消耗、产值利润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污染物总量减排70%。株洲冶炼集团投资3亿多元,综合回收利用冲渣水,做到渣水循环利用。株洲华银火电公司注重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年发电量增加了291%,供电煤耗降低了近五分之一。公司同时把原来的水磨石除尘器改为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9.5%以上。该公司还在全国率先安装了四台机组的环保在线检测装置,把有关数据直传湖南省环保局。
近年来,株洲市还持续开展“蓝天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完成工业限期治理项目210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幅度下降,年削减废水排放量1150万吨;削减二氧化硫7166吨、烟尘4400吨、粉尘5000吨、硫化氢36吨;综合利用废渣5.4万吨。
如今的株洲,天蓝了,地绿了。株洲市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株洲市空气质量一年好过一年。2006年全年,株洲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08天,2005年株洲全年的空气质量良好天数为298天,株洲市也因此在2005年成功摘掉了“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株洲,因项目而兴,靠项目而强。正是因为有“一五”和“二五”时期的项目建设热潮,才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工业重镇的基础,形成了今天长株潭三角鼎立构成湖南核心增长极的发展格局。
项目促进了株洲的兴起,也带动了株洲的发展。株洲人深切地感悟到项目是产业的载体,更是发展的引擎,株洲的振兴、创新都得靠项目来完成。2006年,株洲市委、市政府为推进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株洲经济发展后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到2006年底,总投资23?8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中环大道建成通车,醴(陵)(湘)潭、衡(阳)炎(陵)、长(沙)株(洲)三条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总投入5亿多元的106国道株洲段全线公里的提质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武广客运专线株洲站开工建设,网朱公路、S313醴陵至株洲县、S321炎陵至睦村、S320茶陵至界化垄等4条干线公路进展顺利,“三纵十二横”的骨干公路网逐步完善,“株洲三小时、县市一小时”的快速交通圈基本形成。如果硬件设施的提升为株洲创造了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那么“开拓贡献、创业争先”的株洲精神更为这座城市的魅力加分。株洲市领导多次采取现场办公等形式,主动了解企业困难,重点解决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2006年举办的“企业服务年”活动,促进了株洲招商引资工作: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家,实际到位资金1.9亿美元,增长20.2%,利用市外境内资金81亿元,增长33.1%。完成进出口总额9.67亿美元,增长40.5%,其中出口8.13亿美元,增长49.4%,新增境外投资企业5家,1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企业落户株洲。
继2006年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后,2007年株洲市再次推出“项目建设年”活动,并确立了“围绕三个重点”,形成“四个机制”,实现“四个一批”的总体目标,即围绕产业发展、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重点领域,形成项目滚动开发、协调服务、责任考核和经费保障的工作机制,实现项目开发储备、引进争取、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快速有序推进,抓好100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总额过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0个,全年力争到位资金100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各类项目建设资金9亿元以上,年末新增贷款(融资)70亿元,力争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
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总投资达30亿元的株洲冶炼集团公司的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项目投产后,株洲冶炼集团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株洲化工集团这家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到2010年,株洲化工集团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整合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开展;以建设我国头部个中小航空发动机基地为主的航空城建设,以引进国外先进硬质合金研发和生产技术为主的中国钨谷产业园建设,以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及唐人神、太子奶为主的健康食品产业发展都将推动株洲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记者 刘 麟 通讯员 谢 瑶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