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环保产业园发展规划纲要(提纲)
为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起点、高标准、生态化、国际化的园区平台,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和综合利用,促进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推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战略转型,根据《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株洲市环保产业园发展规划》。
一、建设环保产业园的必要性与现实基础
株洲是一个以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在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时,也留下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清水塘地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治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型”社会的建设。
2、彻底根治我市环境污染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需要
通过园区建设,为株洲循环经济工业区构建新的发展体系,全面推进我市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环保产业发展,为我国重化工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发挥示范效应。
建立环保产业园不仅是污染的治理,更重要的还应借助园区的建设,改变我市产业结构,发展高端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过60年的建设,株洲已基本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为支柱,具有电力电气、煤炭采选、麻棉织纺、电子仪表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有15项产品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头部,有52种产品在国内率先问世,包括头部台航空发动机、头部枚空对空导弹、头部台电力机车和头部块硬质合金刀片。
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5.5亿元,增长20.8%,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8.5%,持续保持全省头部。形成了交通装备制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农产品加工和服饰等六大产业集群。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05.5亿元,增长10.5%。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实现一产业增加值123.8亿元,增长4.2%。
株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株洲素有“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株洲火车站是全国五大客货运输特级站之一,株洲北站是中国南方蕞大的货运编组站同时也为特等站,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同时,武广高速铁路在株洲设一等站,沪昆高速铁路在株洲境内醴陵设站。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珠高速公路、醴潭高速公路、沪昆高速公路及规划中的京珠高速复线、上瑞高速公路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绕城而过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四季通航,沿江上溯衡阳、广西,下通洞庭湖、长江,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千吨级船舶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达世界各地。空运方面,株洲距黄花国际机场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二十五分钟可以到达。
截止2010年12月,全市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分属轨道交通和航空动力两大技术领域。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工程)中心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中心2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十一五”期间,累计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项目631项,争取资金超过7亿元。全市每年新开发省级以上新技术、新产品达200多项,共有10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或省级科技奖。截止2010年12月,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4430件,授权8421件,国际PCT专利申请23件。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长127%,发明专利申请量大幅提高,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4)经济实力与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市经济总量从500亿元跨入1000亿元大关,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标志着我市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间,城市综合实力逐年提高,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的财力保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有21项达标。荣获全省文明城市称号,创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一举成功,跻身“中国十大蕞具投资价值城市”,“福布斯2010中国大陆蕞佳商业城市”排名跃居61位,较上年前移21位。
(5)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
以株冶、株硬为重点的有色冶炼企业正在向有色冶炼深加工方向发展;以株化、智成化工为重点的基础化工正向集约化、“三废”再生利用方向发展;以株洲石峰水泥为代表的水泥企业,正在向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旋窑水泥生产工艺发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株冶集团、智成化工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将成为我市工业的发展方向。
《循环经济促进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方案》等法律及文件的颁布与实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株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既是资源环境压力逼迫下的应对之策,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重化工业结构导致环境与资源压力
(2)现有环保设施能力与城市化发展不相称
(3)环保设施布局与产业功能区战略的矛盾
目前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进入技术成熟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一是环保产业规模大、发展迅速。从环保企业发展规模看,正向综合化、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形成国际性跨国公司及大型垄断企业中的环保设备分部或子公司。二是环保技术和产品高科技化。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正向深度化、尖端化方面发展,产品不断向普及化、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正源源不断引进环保企业。三是环保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世界环保设备和服务市场仍是以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为主体。据统计,全世界环保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占1000亿美元,日本和欧洲占1000亿美元,其他国家占1000亿美元,且世界环保市场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由于发达国家环保技术相近,环保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一是高新技术快速渗入环保企业。目前,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保各个领域。二是绿色产品和清洁生产成为时代潮流。由于发达国家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绿色产品和绿色标志悄然兴起,绿色营销已成为大公司提高自身形象、增加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环境问题的解决已从尾部控制转向源头控制,推行清洁生产。三是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发达国家每年环保投入占其GNP的1.5%以上。四是严格立法和政策扶持。主要表现在:财政补贴、减免税、低息贷款、折旧优惠的奖励制度等。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长江)的江苏、辽宁、山东、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我国环保企业多是国有或集集体体制的中小企业,占环保企业总数的89%,企业规模偏小,约占总数的82.6%。
一是管理体制不畅;二是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三是环保产业信息缺乏;四是环保投入不足。
根据株洲市产业功能区的规划布局,结合环保产业园主要建设项目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处置、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医疗危险废物处理等自身的特点和选址要求,选择在远离市区和居民区、位置偏僻的石峰区西北角,便于项目实施与管理。具体位置: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新武广高铁以西,湘黔铁路以南,法华山以东,霞湾村以北,建设用地呈串联、离散状的四块山冲土地,约68公顷的区域,各地块之间受武广高速铁路、湘黔铁路、高压输电走廊和高于100米的自然山体分割、隔离。
(二)环保产业园范围:规划建设以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处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静脉产业园,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为支撑的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和以环境集成服务为支撑的环境服务产业园,规划区总面积:4KM2。(静脉产业园四块离散建设用地实际征地范围约为建设用地面积的4倍,加上环境服务产业园约1360亩、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园约1000亩)
遵循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循环经济理论,根据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规划、株洲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定位和清水塘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园发展规划,以环境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改善全市人居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友好、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和效益为目标,多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水处理污泥和医疗垃圾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构建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链、环保产业高端技术链和产业集聚的园区平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
3、绿色引领,高端推进,生态循环原则
4、项目支撑,民生优先,以人为本原则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4、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5、株洲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6、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7、株洲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8、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157号);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0]36号);
10、国务院批转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发[2011]9号;
11、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
以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和静脉产业理论为先导,通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相关项目的实施、循环经济链配套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园区内物质、能源的集约利用和梯级利用;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共享;减少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大力发展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的引进、转化、集成和研发;以园区生态化为根本,把园区建设成为集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生产研发、环保高峰论坛、改善环境、环保教育培训服务、宣传等多位一体的国际环保产业园。
园区定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园,中部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国际环境服务总部及产业高峰论坛。
1、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园
通过建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医疗危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资源化处理、废旧轮胎处理等实体产业项目,完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建成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园。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环保装备研发与制造先进企业或公司,建成中部地区环保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3、国际环境服务总部基地及产业高峰论坛
引进国际环境服务50强企业10家以上,主要建设包括国际环境服务企业总部中心、研发中心、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中心、中试及工程示范中心、环境咨询中心、国际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会展中心、环境服务企业孵化中心等九大中心,从事整个环保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与管理、环保实业项目投资、环保咨询服务及国内外环保技术与产品展示与代理、环保培训与会议服务等,直至完成国际环保产业高峰论坛机制的建立。
规划区域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武广高铁以西,湘黔铁路以南,法华山以东,霞湾村以北,约4KM2区域。具体空间结构及项目布局见附图。
将园区按功能划分为“三园”,即:
该园区主要功能是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体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城市污泥处理、医疗危险废物处理、电子垃圾处理、废旧轮胎处理、园区污水处理等。
该园区主要功能是引进国内外先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从事环保装备研发与制造。
该园区主要功能是建设环保培训教育基地、环保咨询服务中心、国内外环保技术与产品展示与代理基地、环保科研基地、环保工程设计、环保高峰论坛。
建设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工程,采用控制二f英产生的燃烧技术,实现热电联产,蒸汽用于园区其他工程,同时,利用垃圾焚烧余热及其他环节余热烘干城市污泥,污泥作为电厂燃料,使其达到循环利用。预计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一期日处理垃圾1000T,年处理垃圾36.5万T;二期日处理垃圾1500T,主要服务于株洲市城区居民生活垃圾、企事业单位、商业店铺等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公共场所、街道清扫垃圾。项目建成后,全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率将达到100%。
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通过引进先进工艺与技术将餐厨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将其产生的副产品:沼气、生物柴油及有机肥料分别分别作为垃圾发电厂的燃料来源及市政绿化。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一期日处理餐厨垃圾100T,年处理垃圾3.65万T;二期日处理垃圾200T。项目建成后,全市城区餐厨垃圾处理率将达到100%。
建设医疗危废处理工程,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与工艺集中处理全市医疗危险废物,利用现有技术方法和手段实现医疗危险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及再利用。项目预计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一期主要将现有的渌口医疗危险废物处理厂搬迁至园区。二期完成全市医疗危废集中处理。
建设废旧轮胎处理工程,通过引进先进工艺与技术将废旧轮胎进行资源化处理,使废旧轮胎中橡胶、钢丝及纤维彻底分离,并通过先进工艺与技术,使其达到100%循环再利用。项目预计总投资2元人民币。
(五)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工程
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处理、水煤浆制浆工程与水泥回转窑协调处理固体废物工程
该项目是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链配套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污泥干化处理工程、水煤浆制浆厂和水泥回转窑协调处理固体废物工程。所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就地采用先进绿色强化脱水技术,将污泥脱水至50%以下,然后运至污泥干化处理厂,并充分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产生的余热烘干污泥,将烘干污泥进入水泥回转窑协调处理固体废物工程或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实现真正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园区高浓度污水直接进入水煤浆制浆工艺,采用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生物质水煤浆制浆、燃烧系统集成技术,将污水资源化利用。园区各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进入水泥回转窑协调处理固体废物工程,实现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率将达到100%。
(六)废旧家点及电子垃圾处理工程
建设电子垃圾处理工程,引进先进技术与工艺,将全市电子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利用,防止对土壤、大气、水水造成二次污染。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全市电子垃圾收集与处理率将达到100%。
环保咨询中心建设工程,本工程包括环保工程设计、咨询与运营中心;环保服务中心;环保宣传培训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株洲市集环保咨询服务、环保工程设计、咨询与运营、环保宣传培训中心,为株洲仍至全国提供全方位环保服务。
环保会展中心工程,该中心建成后主要为株洲仍国内外提供优良的环保设备、产品、技术等展示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
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及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
为保证园区建设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应成立相关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市政府相关部门主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
争取国家及省政府的支持,本级政府资金保证,社会与企业的广泛参与。
制定投资、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让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变成有利可图的项目。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环保基础设施,利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筹措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充分利用国外银行贷款及各种环境保护专项基金,采取BOT、BTOT等多元化投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充分资金支持。
出台株洲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管理暂行办法;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管理办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与发展促进方案等。
【 纠 错 】【加入收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