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记忆】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株洲工业蝶变纪实(五)
原标题:【株洲记忆】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璀璨明珠——株洲工业蝶变纪实(五)
今天“史志株洲”继续推出株洲工业系列报道(五),为您讲述株洲工业的成长故事,追寻沉积在历史长河的集体记忆,感悟峥嶸岁月中不能也不该忘记的株洲之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进军号角。“1978年,我在厂党办当秘书。40多年过去,我印象蕞深的是,那一年,铁道部决定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厂停止修理蒸汽机车,成立中国头部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这就是现在的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1978年10月,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修理的蕞后一台
蒸汽机车出厂,自此全面转产电力机车,
成为我国首家专业电力机车研制企业
谈起40多年前的事,今年70多岁的中车株机退休干部赵烈强记忆犹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工作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全厂3000多人投入到新厂建设中,95台新设备安装、401台旧设备移装,只用了150天。” 株机转产,恰逢改革开放元年。从这时起,株洲市企业改革步伐一直没有停止。7家市属企业全面实行承包试点,成立全省机械行业头部家厂与厂联合经营的经济实体,醴陵国光瓷厂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实行外贸代理制,株洲电子仪表工业公司在全国首家试行契约工资制,株洲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债券在全省率先上市交易,湘火炬成为全省蕞早上市股票之一……
“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加拿。”这是当时一句顺口溜,形容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经济体制。曾经担任多年株洲市体改委主任的刘发科一一述说着株洲市企业改革情形——1987年7月,国务院批准株洲成为全国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改革首先在大中型企业推行,改革过程中,企业一些科室设置不合理,可撤销或与其他科室合并,有人找领导打招呼,在会议上“提醒”相关科室要保留。
企业改革把固定工制度逐步改为多种用工形式并存
的劳动合同制,图为株洲市劳务市场开业典礼
遇到阻力不可避免,但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通过改革,固定工制度逐步改变为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劳动合同制,把“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突破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模式,打破企业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实行平等竞争;动态效益工资、结构工资等形式得到推广。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改革在全市铺开,改革经验受到全国瞩目。1988年,全国有300多个考察团来株洲学习经验,中央电视台还连续5天介绍了株洲市开展三项制度改革的情况。
刘发科说道,株洲市股份制经济的萌芽由来已久。1984 年 10 月 20 日,全市首家合资经营企业——中国威利企业有限公司挂牌。1985 年由 40 家法人单位和部分自然人共同出资组建了株洲庆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84 年开始,攸县农村股份合作经济逐步推开,1992年,发展股份经济的热潮在全市迅速掀起。从 1992 年至 2000 年,全市共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29 家,注册资本17 亿元。
中央新闻媒体来株洲市三项制度改革24家试点企业考察
进入新世纪,株洲工业怎样才能突破瓶颈,释放能量?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行“资本股份制、劳动合同制、员工聘任制、收入协商制、经营者年薪制、人事代理制”,着手进行“置换企业国有(集体)资本,解除职工全民(集体)身份”的探索。2003年,国有企业改革在全市范围铺开,28个指导联络组进入企业具体指导改革,5月,出台以“两个置换”为核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6月18日,原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到株洲视察,株洲市委书记肖雅瑜汇报说:“株洲过去的优势在企业,现在的困难在企业, 将来的希望在企业……”
话音未落,杨正午脱口而出:“企业的希望在改革!” 加快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减轻企业负载,株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将国企改制中清理出来的2700多处各类公共设施无偿划转给社区,使之成为社区活动场所,43个“厂居型”社区首批动工建设社区服务用房,1172个企业学校、医院、服务网点移交县区及街道社区,8000多企业后勤服务人员走上新的岗位,全市接收离退休人员3.8万名,株洲市财政承担了近3亿元改革成本。在全市上下强力推动下,截至2005年底,株洲108家企业在两年之内改制完成,一棵棵梧桐树在株洲落地生根,吸引了宁波旗滨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的投资商。
1984 年,株洲市电子研究所在全国率先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此后,全市独立的研究所逐步形成以科研为主体,
以中式生产和经营服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
改革,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工业企业集聚。阵痛之后,是破茧新生。中车电力机车研究所原书记邓恢金如是回忆道,成立之初仅有32人的单一研究所,改革开放之初也只有400多人。在当初科研成果成为摆设品、科研人员人心浮动的困难时刻,他们大胆探索走科工贸一体化道路,使科技成果不断转化为优质产品。
历经40多年改革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旗帜,促进产业快速成长,邓恢金自豪地说:“如今,该所员工5000多人,集科研工贸于一体,形成电气传动与自动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应用、新能源装备、电力电子(基础)器件四大产业板块,旗下拥有3家上市公司、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年销售额达330亿元。建成了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生产线。依托这一中国芯,正在打造国家级IGBT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IGBT全产业链基地。中车株洲研究所已然成为赫赫有名的卓越企业。”
改革阵痛,涅槃重生。图为现中车株洲所大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